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4篇
  免费   4748篇
  国内免费   5323篇
测绘学   1132篇
大气科学   3887篇
地球物理   5114篇
地质学   11887篇
海洋学   1607篇
天文学   766篇
综合类   1369篇
自然地理   379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515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709篇
  2013年   962篇
  2012年   849篇
  2011年   760篇
  2010年   716篇
  2009年   913篇
  2008年   953篇
  2007年   1343篇
  2006年   1455篇
  2005年   1461篇
  2004年   1459篇
  2003年   1247篇
  2002年   1195篇
  2001年   1120篇
  2000年   1063篇
  1999年   1176篇
  1998年   1316篇
  1997年   931篇
  1996年   884篇
  1995年   799篇
  1994年   729篇
  1993年   818篇
  1992年   644篇
  1991年   554篇
  1990年   363篇
  1989年   239篇
  1988年   206篇
  1987年   107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3篇
  187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Mt. Vesuvius and its magmatic system, which represents one of the three volcanoes located in the Neapolitan area (together with Campi Flegrei and Ischia; southern Italy), we analyze here the Bouguer gravity map that is already available through its interpretation by means of 2.5-dimensional modelling. We have carried out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using a new and original algorithm, known as ‘Layers’, that has been especially processed for this purpose. Layers works in an automatic and non-subjective way, and allow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ructural settings in terms of several layers, each representing a specific ge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data are also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isolated and shallow anomalous density bodies using a well tested algorithm known as ‘Growth’. We focus our inversions on the Mt. Vesuvius volcano, while globally analyzing the entire Neapolitan are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ep structur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ep extended ‘sill’ that has been revealed by seismic tomography. The final models generally confirm the global setting of the area as outlined by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mainly for the shape and depth of the carbonate basement below Mt. Vesuvius. The presence of lateral density contrasts inside the volcano edifice is also shown, which was only hypothesized in the 2.5-dimensional inversion. Moreover, the models allow us to note a high density body that rises from the top of the carbonate basement and further elongates above sea level. This probably represents an uprising of the same basement, which is just below the volcano and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VP and VP/VS anomalies detected under the crater. The three-dimensional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two inversion methods provide very similar models, where the high density isolated body in the Growth model 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ing high density anomaly in the Layers model.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nsity of these modelled bodies, we would also suggest that they represent solidified magma bodies, as suggested by other studies. Finally, we did not clearly detect any deep anomalous body tha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ill that was suggested by seismic tomography.  相似文献   
992.
哈萨克斯坦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氦气(He)含量映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分析其17年氦气(He)含量变化映震特征,氦气(He)变化的地震前兆异常表现为:上升(或下降)幅度、速率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测值遵循的是,背景值-趋势性上升(或突升),趋势性下降(或突降)-恢复至背景值的变化过程。将该井氦气(He)观测数据经过滤波、差分处理后,以3倍均方差作为异常识别标准,结果表明:氦气(He)对监测点周围300km范围5级地震、400km范围6级地震的对映率分别为100%、66.7%,是较好的地震前兆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3.
选取1980年以来距新10号泉300km范围内的16次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10号泉水化学参数在上述地震前后的全程时空扫描,初步总结出该泉水化学测项的前兆异常特征。(1)异常形态各异:硫化物为中期高值异常;氟离子以短期异常和中期异常为主;电导率基本上表现为中期高值异常;水汞以中期高值异常为主,个别地震前会出现临震高值异常;水氡为中期高值异常或年变畸变;甲烷则一般表现为高值中期异常,个别地震前也会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叠加大幅度临震异常;氦气为高值正异常。(2)映震对应率:硫化物为81.3%,氟离子为57.1%,电导率为31.3%,水汞为55.6%,水氡为18.8%,甲烷为46.7%,氦气为46.7%。  相似文献   
994.
夏季强沙尘暴内部热力动力特征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沈建国 《中国沙漠》2008,28(3):509-513
根据对流体在热低压条件下激发强沙尘暴的机理,并应用Rennó和Ingersoll于1996年提出的热机自然对流理论,对2004年7月12日甘肃省酒泉基准站发生的强沙尘暴内部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生前的一小时大气底层处于干热状态,垂直方向巨大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干对流发展。②激发强沙尘暴的对流体的切向旋转速度和垂直运动速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沙尘暴的强弱。③利用酒泉站探空资料计算出的沙尘暴对流体的最大切向旋转速度为11.4 m·s-1,垂直运动速度为14.0 m·s-1;地面沙尘暴观测系统记录的平均环境风速仅为5.5 m·s-1,瞬间最大风速只9.3 m·s-1。  相似文献   
995.
沙地彰武松在不同基质上扦插生根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彰武松在3种基质中插穗生根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生根率、生根性状和根系效果指数等三个因素,发现蛭石基质最好,草炭基质次之,细沙基质较差。草炭基质虽生根率较高,但根系效果指数却没有蛭石好。生根能力较差的细沙基质,生根性状离散度最大。彰武松插穗生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侧根数、不定根(插穗底部切面不同位置上长出的主根)数、最长不定根长分别与根总长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侧根数、不定根数及最长不定根长相互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最长不定根长与最长不定根粗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6.
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农民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识基本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数量、人均耕地数量、退耕还林(草)面积是影响农户环保意识和对退耕还林(草)态度的主要因素,农业和非农业农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97.
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勇  杨波  刘国彬  刘普灵 《地理学报》2008,63(11):1218-1226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基于WIN_YIELD 软件, 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5 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 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在黄土高原, 地形坡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径流和泥沙的重要因素, 地形高程和坡向的影响普遍较微弱; 地形坡度越大, 作物产量越低, 高粱和玉米在坡度为25o 时的产量模拟值分别较0o 时下降15.44%和14.32%, 大豆、绿豆和马铃薯的下降幅度依次为5.26%、4.67%和3.84%; 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坡度20o左右存在一个高值区间; 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绿豆(豆类)、马铃薯、玉米和高粱; 坡度小于5o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 坡度大于15o 的坡耕地应及早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998.
南海晚渐新世滑塌沉积指示的地质构造事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南海北部ODP1148站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沉积以滑塌堆积和长时间沉积缺失为主要特征.由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始于渐新世中期28.5 Ma至早中新世23 Ma左右结束.主间断面位于25 Ma, 亦即滑塌沉积层的底界.4次沉积间断总共造成至少3 Ma沉积记录的缺失.综合岩性、古生物年代测定、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 表明南海晚渐新世的海底扩张模式呈多次跳跃式, 并以“25 Ma事件”为型变高峰.这一系列构造活动是欧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直接导致南海向前期裂谷更发育, 红河大断裂左擦拉张更强的南部扩张的转型.1148站的滑塌沉积为此次南海扩张转型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9.
西藏东巧方辉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西藏东巧地区蛇绿岩套中橄榄岩是青藏高原出露的为数不多的地幔岩体之一, 对于揭示该地区的上地幔流变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报道了该地区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位错显微构造特征, 估算了上地幔流变学参数.显微构造研究表明, 东巧方辉橄榄岩发育残斑结构, 橄榄石中位错组态类型比较丰富, 包括自由位错、位错壁(包括宽阔型和紧密型)、位错弓弯和位错网, 表明橄榄石的主导变形机制可能为位错蠕变.该区地幔岩变形大致分为2个阶段: (1) 地幔缓慢塑性流动变形, 形成宽阔型位错壁; (2) 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的变形, 产生紧密型位错壁.根据2种位错壁估算的流动应力平均值分别为3 9.3MPa (宽阔型)和113.9MPa (紧密型), 计算结果获得东巧地区上地幔流动速率为1.13× 10-12 ~ 2.95× 10-11s-1, 有效粘度为4.44×1017~ 1.16×1019Pa°s, 这些参数为东巧地区上地幔物理特征提供了流变学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强烈不对称的楔型地层是前陆盆地的典型特点,前隆带地层大量减薄或缺失、前隆带与前渊带三级层序的细分对比是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结合前人对前陆盆地岩石圈挠曲变形模拟的认识,经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实例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挤压构造活动引起前渊带沉降、而前隆带隆升,导致可容纳空间发育在横向上不协调.可容纳空间的不协调发育与前隆的产生和迁移的动态演化过程相伴随: 在构造的活动期,前隆隆升并向冲断带迁移,盆地变窄变深,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协调性逐渐增强; 在构造宁静期,盆地变宽变浅,可容纳空间整体性发育.因此,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在地震剖面上具双层结构(如库车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其下层为一组楔状、向冲断带收缩的退积反射; 上层反射呈带状、延续范围广.层序的对比模式为: 在二级层序的底部,三级层序向克拉通渐次超覆; 在二级层序的中部,三级层序的分布向冲断带渐次收缩; 在二级层序的上部,三级层序分布广泛,可对比性强(如库车盆地下第三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